长城网讯(记者庞晓菲 通讯员张文斌)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驱动下,河北省高速公路发展突飞猛进。2018年,随着曲港、荣乌、太行山等高速顺利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279公里,已跃居全国第二,西进东出、南来北往更加方便,一日游遍京津冀已不再是梦想。
路通了,人们对公路通行环境、保障能力、服务质量等也提出更高要求。如何给予群众更加持久的获得感?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将目光聚焦到了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上。
以点带面引出高速养护新模式
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涉及的内容很繁琐,如路基、路面、桥梁、交安设施以及绿化等,具体在每一项上涉及的面也很广,需要多个管理部门之间密切衔接。“但是很多地方还停留在‘重建轻养’阶段,制度不完善、投入不充分、衔接不紧密……”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总工程师郑彦军说出了曾经高速公路养护面临的困境。
2018年初,省厅印发《河北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示范路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分别从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和河北交投集团选取青银高速和京石高速,在路况、安全、标准化管理、出行服务、路域环境、通行能力以及新技术、新材料应用7个方面进行示范路创建。随后,青银高速和京石高速分别成立领导小组,细分《方案》考核内容,成立专业小组,明确责任,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
2019年初,厅公路局对上述2条示范路进行了检查验收,结果全部达标。“示范路的技术状况指数逐年提升,形成了一种‘逆生长’现象,其中的经验将引领我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方向。”郑彦军说。
标准化建设精细到每一根“神经”
已经运营了13个年头的青银高速河北段,全长180公里,但仅有2个养护工区,养护里程均超过50公里,养护任务十分繁重。“越是千头万绪,越要精细到每一根‘神经’。”青银高速通过“三标一体”认证,编制完成了涵盖全处所有岗位的管理体系文件,形成了具有青银特色的“做所写、写所做,做有痕迹,写有依据”的工作模式,把精细管理体现到每个人、每一天、每件事。
在青银高速智能调度大厅,监控大屏和机房干净整洁,各类连接线路脉络清晰,每个接口都固定了统一的标签,管线放置规范,没有一根多余的线头。“通过网络监控十分方便,大量路况信息及时传递到养护工区,但如果管理得不好,这些现代化设备也会撂挑子。”机电科科长韩月明说,通过借鉴德国布线技术,对每一条线路进行精细化管理,使智调系统减少了许多自身的损耗,确保了整个网络监测系统的可靠性。
在养护作业方面,标准化建设的成效也是日益凸显。青银高速养护工区成立了专业的灌缝队伍,对不同形式、不同因素产生的裂缝采取不同的灌缝措施,使路面灌封效果达到最佳。“每天徒步巡查2公里是我们巡查员的标准动作,看似这样耗时费劲儿,其实能够及时对病害进行判断和处理,减少了复查和次生灾害。”该处副处长田文说,“去年青银高速病害处置率达到100%。”
创新创效打通每一个“关节”
在京石高速保定互通大桥下,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安静地工作着,与周围绿化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京石公司总工程师崔贵旺告诉笔者:“我们在设计上大胆创新,将光伏发电与绿化相结合,既满足了公路养护中景观绿化的需要,又解决了日常养护需要的用电问题,实现了形象建设和投资收益的双丰收。”
据统计,2018年京石高速的光伏发项目发电36万千瓦时,直接产生经济效益46.8万元。而这只是京石公司运用创新创效打通养护管理“关节”的一个缩影。
机制创新也是创效。保定的刘先生,因工作原因经常需要开车往返于石家庄和保定之间,而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前每年冬季一遇到雾雪天,自己就要在高速路口等待好几个小时。“去年突然感觉这样的情况一下就少了,即使遇到大雪情况,等待时间也大幅缩短了。”刘先生说。
2018年,京石公司着力加强与交警、路政部门的实践、磨合,创新“路径一体化机制”迈向资源共享、相互支撑的高效管理之路。通过开辟与当地交警、路政的“直接对话”渠道,养护工区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全年共缩短封路时间21小时8分钟,分方向放行车辆98040辆,直接增收通行费386.5万元。
中央带灌溉系统、除雪用声屏活动开口、固体电蓄热锅炉……随着京石公司把创新创效与养护示范路创建工作深入结合,小改小革遍地开花。 “公司全年共实施创新创效项目30余项,遍布养护管理工作的各个关键节点,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崔贵旺说。